唐丹丹,2010年毕业于我校物流信息专业。当同龄人在城市写字楼追逐高薪时,她转身扎根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的乡土,从扶贫专干到振兴先锋,用十年光阴在田野间书写了一份关于理想与坚守的答卷。

物院物流信息专业2010届校友
一、桑梓抉择:繁华弃履归乡土,初心如炬照征程
2010年毕业时,她曾在城市写字楼西装革履,但光鲜的职场生活却抵不过心中对家乡的烟火气息的怀念。乡亲们盼富盼好的眼神,让她读懂了未竟的使命。2014年,她毅然递交报名表,选择担任村中后备干部,即便每月收入从4000元骤跌至 600元,即便“大学生回村没出息”的议论不绝与耳,她却从老村干部“不为发财、只为做事”朴素箴言里锚定了人生的航向。2017年望城特大洪灾淬炼着她的信念,当看到前辈们冒雨扛沙袋、蹚水救群众,泥巴裹满裤腿却笑言“群众安心就好”,这个物流学子攥紧拳头,暗下决心:“生于斯长于斯,就要成为群众能依靠的人。”物流人“脚踏实地”的底色,在那一刻融入乡土,化作扎根基层的第一缕光。
二、深耕阡陌:扶贫入微织心网,枝叶关情化春风
担任扶贫专干后,唐丹丹踏遍全村 142 户贫困户的家门,笔记本画满“家庭困难图谱”:70% 因病致贫的困境、丧失劳动力的无奈、青壮年缺技能的迷茫……她将这些难题当作物流管理中的“供应链节点”一一破解:为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争取低保,为留守妇女设置公益性岗位,为青壮年提供叉车驾驶培训、面点师培训。她视扶贫如破译民生密码——不为堆砌冰冷数字,只为将“日子难”的叹息,转译成村民心头“有盼头”的晨光。为让村民少“跑路”,她承包了建档的学生困难助学申请,骑电动车往返学校盖章,为大学生熬夜整理资料,帮眼花老人填写申请表。家长们塞来的热芝麻茶里,盛着最朴素的认可。“高效服务”是“物流人”刻进骨血的本能,她深知群众的“麻烦事”,就是她要配送的“加急单”。
三、产业破局:山货突围拓富路,物流思维焕新颜
村民肯吃苦却愁销路。因山间荒地缺水不适合种水稻,她盯上吊瓜子种植项目,带着10余户农户试种70亩,不懂技术就请农业专家上门,两年后亩产稳定在200斤,亩产值超5000元,撂荒的土地因她的坚持重焕生机。但收成好了,销路又成了问题。当农户罗佳高的黑山羊、吊瓜子滞销时,她将大学课本里学到的电商物流相关的知识付诸行动:发朋友圈当“助农主播”,拉帮扶单位搞团购,自驾送货上门。2020年,她牵头举办农产品促销会,联动十多家企业,单日销售额破10万元。凌晨2点村部打包的身影背后,是“供应链思维”的精准发力:打通“山货出山”最后一公里,让土鸡蛋、黑山羊跃上“云货架”,“滞销货”由此变身城里的“抢手货”。
四、坚守初心:风雨兼程担使命,舍家为村映山河
基层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2018年雨夜走访,她连人带车摔下田墈,爬起来第一时间先检查贫困户资料是否淋湿;为说服村民刘检明改造危房,她往返十余次讲政策、算补贴账、跑住建部门,三个月后新房封顶,如今刘检明的女婿买了车,日子越来越红火,逢人便念“政策好”。她知道,好政策的落地需要一座通向群众的“桥梁”,她甘愿做跑腿磨嘴的搭桥人。群众温暖治愈着她:上户时大爷硬塞的小板凳、热茶,秋收时大娘塞进口袋的橘子、板栗,停电时老娭毑第一个打来的求助电话。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牵挂,让她坚信自己是乡亲们需要的“小太阳”。而谈起家人,她却满是愧疚,没能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在亲人身边。
五、结语:母校为帆,青春作楫向未来
在禾丰村工作的8个年头,唐丹丹每年都被乡镇评为“先进个人”,两次获评长沙市望城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在2022年,她通过认真学习考上公务员,从“村干部”变成“镇干部”,但不变的是胸前的党徽与母校赋予的“扎根底气”。她谨记大学课堂上“物流人要做连接供需的桥梁”的教诲,也因此读懂了基层工作的天平:这头是群众的柴米油盐,那头正由这沉甸甸的民生托举着国家的乡村振兴。如今的她,仍带着母校的“扎根底气”,在乡野间践行“物流人”的使命,把专业写在田埂上,把青春种在大地上。
六、对母校的祝福
亲爱的母校,回望成长路,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您的谆谆教诲。是您教我将个人理想的微光,汇入家国发展的星河;是您赋予我脚踏实地、仰望星空的底气,让我能在乡土间深耕不辍。愿母校始终如一的春风化雨,滋养更多心怀热忱的学子。期待未来,能有无数“懂农村、爱农民、敢担当”的青年从这里出发,带着扎实的物流专业素养,在“乡村振兴”的广阔天地间,绽放属于现代物流人的璀璨光芒。
一审:林一星
二审:李乐
三审:曾琰
责编:陈丽竹